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76篇
  免费   18759篇
  国内免费   13120篇
电工技术   31373篇
技术理论   7篇
综合类   19213篇
化学工业   11483篇
金属工艺   7511篇
机械仪表   17679篇
建筑科学   16803篇
矿业工程   7737篇
能源动力   5440篇
轻工业   5536篇
水利工程   6132篇
石油天然气   6514篇
武器工业   2943篇
无线电   163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324篇
冶金工业   8146篇
原子能技术   1404篇
自动化技术   51658篇
  2024年   324篇
  2023年   2213篇
  2022年   3688篇
  2021年   4602篇
  2020年   5512篇
  2019年   4480篇
  2018年   3970篇
  2017年   5754篇
  2016年   6443篇
  2015年   7163篇
  2014年   13126篇
  2013年   11482篇
  2012年   14517篇
  2011年   15406篇
  2010年   11677篇
  2009年   11967篇
  2008年   11889篇
  2007年   14592篇
  2006年   12932篇
  2005年   11251篇
  2004年   9351篇
  2003年   8219篇
  2002年   6625篇
  2001年   5511篇
  2000年   4632篇
  1999年   3684篇
  1998年   2826篇
  1997年   2403篇
  1996年   1979篇
  1995年   1646篇
  1994年   1417篇
  1993年   1018篇
  1992年   825篇
  1991年   609篇
  1990年   484篇
  1989年   425篇
  1988年   299篇
  1987年   187篇
  1986年   135篇
  1985年   120篇
  1984年   170篇
  1983年   130篇
  1982年   124篇
  1981年   81篇
  1980年   60篇
  1979年   69篇
  1978年   50篇
  1977年   48篇
  1964年   19篇
  1959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in the Kodungallur–Azhikode Estuary (KAE) was conducted during 2009–2011 period. A total of 18,846 organisms were collected, with 60% being malacostracans, followed by polychaetes (20%), molluscs (9%) and ‘others’ group (11%). A total of 79 species in 71 genera belonging to 49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with 33 spp. being polychaetes, 26 spp. being malacostracans, 11 spp. being molluscs and 9 spp. being in the ‘others’ group. A single species of opportunistic amphipod (Americorophium triaeonyx) comprised more than 62.05% of the total numerical abundance of macrobenthos. The other dominant species were Obelia bidentata, Arcuatula senhousia, Cirolana fluviatilis, Prionospio cirrifera and Capitella sp.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results indicate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water column salinity, turbidity, sediment Eh, substratum type,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depth and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 we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benthic species in the KAE.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KAE benthic studies.  相似文献   
102.
针对跨数据中心的资源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双向拍卖(PCDA)的资源调度方案。首先,将云资源拍卖分为三个部分:云用户代理报价、云资源提供商要价、拍卖代理组织拍卖;其次,在定义用户的优先级及任务紧迫度的基础上,在拍卖过程中估算每一个工作发生的服务等级协议(SLA)违规并以此计算云提供商的收益,同时每轮竞拍允许成交多项交易;最终达到根据用户等级合理分配云资源调度的效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保证了竞拍成功率,与传统一次拍卖成交一项的组合双向拍卖方案相比,PCDA在竞拍时间段产生的能耗降低了35.00%,拍卖云提供商的利润提高了约38.84%。  相似文献   
103.
在钻井过程中,常常钻遇不同宽度的井下地层裂缝。钻遇裂缝时容易发生钻井液漏失现象,甚至发生钻井液失返现象,严重影响了安全、高效钻井。目前裂缝封堵的方法常存在封堵成功率不高、堵漏承压能力低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井下地层的裂缝宽度等特征认识不清。基于地层裂缝产生的岩石力学机理,确定影响裂缝宽度关键的6个力学和工程因素,并利用神经网络计算的非线性、大数据特点建立了井下地层裂缝宽度的分析模型,模型包含输入层、输出层和3个隐藏层。通过该模型诊断井下裂缝宽度,提高了计算精度,平均误差仅为2.09%,最大误差为5.88%,解决钻井现场仅凭经验判断裂缝误差较大和依靠成像测井成本较高的问题。同时根据神经网络模型诊断得到的裂缝宽度优化堵漏材料的粒径配比,提高了裂缝内的架桥封堵强度和架桥的稳定性,封堵层的承压能力达到12.8 MPa,反向承压能力达到4.5 MPa。现场堵漏试验最高憋压10 MPa,经过封堵作业后大排量循环不漏,达到了裂缝性地层高效堵漏的目的,堵漏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04.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承担着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根据1961—2018年大洪水期间的实测资料,利用水位流量法计算分析入江水道的泄洪能力和防洪能力。结果表明:因历史客观条件限制以及4个梯级控制河段整治的难度与复杂性,在不同时期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经过多年持续有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整体得到提高;由近年来实测资料推算,各控制河段的行洪能力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对入江水道行洪能力的分析为淮河下游区的防汛抗洪和降低特大洪水威胁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现有的压接设备可控性差、操作复杂,导致压接质量因人而异。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DDVC技术的导线压接设备自动化控制方案,建立了速度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应用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系统性能。建立了基于DEFORM的耐张线夹压接实验模型,获得了耐张线夹压接的最佳加载速度曲线,并以此作为压接设备速度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输入,对压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开环控制时系统存在一定的超调,加入PID控制后可有效抑制超调;所设计的压接设备可很好地跟随最佳压接曲线,跟随误差仅为0. 904 mm·s-1。研究成果对改进压接设备、提高压接质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6.
为了避免和减轻由过大隔震层位移引起的损害,对基础隔震框架结构装设调频液柱阻尼器(tuned liquid column damper,简称TLCD)后混合系统的减振效果进行研究。建立了单层和多层混合控制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采用TLCD-结构体系转化为调频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简称TMD)-结构体系的等效方法,利用TMD参数优化公式,得到单个TLCD初始设计参数,并采用状态空间方程得到多个TLCD最优设计参数。通过对某8层基础隔震结构进行模拟,证明了该理论设计方法的合理性。该混合结构不仅可以减小隔震层位移和加速度,而且对上部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反应都能更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7.
针对井下瓦斯抽采中原放水器配气阀安装不规范、双截止阀使用繁琐、工人劳动强度大等现状,研制了具有集成调控装置的放水器,能够实现一个阀门控制所有气路和水路,自主放水和负压排水,从源头上杜绝了瓦斯喷孔和水流溢出等情况,大大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了井下抽采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08.
分级加载电压技术能够有效延长电渗处理的时间,改善地基的处理效果并能有效降低能耗。在利用分级加载电压技术开展电渗试验时,随着土体的排水固结,土体各点的电势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与现有的电渗固结理论假设土体各点电势保持不变有所差异。利用自主设计的电渗试验仪器开展了分级加载电压下的电渗室内试验,分析了电渗过程中土体有效电势变化的规律。基于该规律并结合Esrig固结理论建立了在阳极处不排水、阴极处排水条件下考虑土体有效电势变化的电渗固结理论,得到了分级加载电压条件下考虑土体有效电势变化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表达式。研究表明,在电压分级加载过程中,土体有效电势变化规律表现为随时间先基本保持不变,后呈抛物线状先增后减。通过试验案例验证了考虑土体有效电势变化所求得解析解的合理性,且该数值计算结果相较于Esrig数值计算结果,前者更加接近实测值,该固结方程的建立为后续分级加载电压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际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粒度的纳米碳酸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范围,目前不同粒度纳米碳酸钙的可控制备方法还未见报道。以氯化钙、碳酸铵为原料,以乙醇、柠檬酸和焦磷酸钠为分散剂,采用复分解法研究了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碳酸钙粒径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7~71 nm的碳酸钙,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碳酸钙均为球霰石型,纯度很高,而且形貌近似球形。制备条件对纳米碳酸钙的粒径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升高,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减小;随着氯化钙滴加时间的增加,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增大;随着反应物浓度的提高,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当分散剂为柠檬酸和焦磷酸钠的混合溶液时所得纳米碳酸钙的粒径最小,当分散剂为乙醇和焦磷酸钠的混合溶液时所得纳米碳酸钙的粒径最大。利用这些影响规律通过控制制备条件可以实现所需粒径纳米碳酸钙的可控制备。  相似文献   
110.
影响雷电通道产生的水平电场因素众多,分析其影响因素对电力系统的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运动电荷电磁场方程求解得到闪电回击通道的水平电场和方位磁场,并结合C-R 算法,得到了有限电导率地面上方的水平电场。依据运动电荷电磁场方程的特征分析了不同回击速度、不同距离、不同电导率对雷击产生的水平电场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水平电场随回击速度增大而减小;水平电场波形呈双极性特征且水平距离越大或电导率越小负向偏移越明显。这些研究结论为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可以避免远距离电磁场计算中的震荡问题和积分方程的奇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